世人皆知铜山有个“九仙顶”,地名“水寨大山”,也叫“九仙山”。
名“水寨大山”,因为这里是明时“闽海五大水寨”之一“铜山水寨”所在地、戚继光“浙兵营”抗倭驻扎地、郑成功造船练兵抗清基地、施琅出征台湾的阅兵台、天地会创始人僧道宗的隐居地。所以,山就是寨,寨就是山,故名“水寨大山”。
那么,为什么又叫“九仙山”呢?从字面看,容易让人以为有九位神仙的故事。是不是这样?
查《铜山志》卷一·方域志·形胜·《石室仙岩》记录:“石室仙岩,即九仙岩。其山层棱而起,原僧道宗建庵于上,内祀九鲤湖仙公。旁结石室,曲径迂回探幽。高贤题咏甚富,俱镌于石,一胜也。”
九仙石室内祀“九鲤湖仙公”
看来,“九仙”指的是“九鲤湖仙公”。那么,“九鲤湖”在哪里?“九鲤湖仙公”又是何方神圣?他们和东山又有什么关系?
九鲤湖,位于莆田仙游。“九鲤湖仙公”的传说,就源自这里。
据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《列仙全传》和《福建通志列仙传》记载:传说,汉武帝时,九江郡何氏(一说是闽太守)生有九子。除长兄有一只眼睛外,其余八人都双目失明。有一年,九兄弟跟父亲到江西淮南王刘安家作客,无意中偷听得父亲要随刘安谋反,奉劝无果,九兄弟只好连夜悄悄远走。他们历尽千难万险,翻过武夷山,涉过闽江水,先住福州于山,继往福清石竹寺、白云洞等处,后至莆田境界,见一福地洞天,用溪水洗脸,眼睛重见光明。遂移徙长居,即今之仙游九鲤湖。
当时,仙游山区瘟疫流行,灾害频繁,九兄弟白天上山采药,晚上在湖边炼丹。炼出的丹药送给人们驱邪避瘟,药到病除。从此,这一带人民添福益寿,喜庆平安,乡人皆感其德。
一年中秋,九兄弟临湖赏月,忽见湖面金光万道,刹那间,跳出九条鲤鱼,身有翅膀,跃跃欲飞。原来湖中的鲤鱼吃了九兄弟炼出的仙丹,已经成了“精”,就要上天了。兄弟们心中大喜,九兄弟各乘一条鲤鱼,冲天而去,成了“神仙”。
后人为纪念九仙恩德,就把这个湖称为“九鲤湖”,还就地建庙,塑九仙神像而奉祀,至今九鲤湖香火不断,香客络绎不绝,成为名闻远近的风景区。仙游县原名清源县,也因此改名为“仙游”。
何氏九仙炼丹活动的种种传说,在福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除了福州、福清、莆田、仙游等都有九仙的庙宇之外,至今福州于山还有炼丹井、九仙观等遗迹,相传这是何氏九仙的最初炼丹之处。
那么,东山的“九仙山”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呢?这得从明代铜山的驻军说起。
九仙山所在地历来是东南沿海的军事要地。明初,东南沿海一带常受倭寇骚扰。洪武二十年(1387),江夏候周德兴奉命入闽,在东山古嵝山上建铜山城,设铜山守御千户所。原驻军多由漳州府漳浦籍官兵戍守,因是本地士兵,很多人经常擅离军营回家。于是,改调调兴化府(今莆田、仙游一带)的官兵驻守。前来的官兵便将仙游当地九鲤湖仙公的神灵分香祭祀于山上的岩洞,从此,人们就将这里成为“九仙山”。
到了明景泰三年(1452),军方又将建于井尾澳(今漳浦县佛昙)的水寨,移至铜山西门澳,称“铜山水寨”,与福宁的烽火门、福州的小埋澳、泉州的浯屿、兴化的南日并称“五大水寨”。从此,人们又它为“水寨大山”。
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故事,造就了如今九仙山“一山多名”的佳话!
九仙山上九鲤石
首发:东山资讯网(新浪博客)
首发:2016-08-10
修改:2024-11-28(AI配图)
采编:王奇峰、董卫蝶
参考:《铜山志》《地灵人杰话东山》《莆田文化网》
链接:
【史话】九仙山历史文化遗存(林定泗)
【史话】为有九仙源泉来(张哲民)
【史话】闽海锁钥——铜山水寨(黄辉全)
【蝶岛风物】九仙山·水寨大山